仇華吉談非瘟防控:高筑墻、養管防、剩者王!
發布時間:2019-12-23 10:03閱讀數:
中國豬業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仇華吉

非洲豬瘟雖然很兇殘,但它是可防、可控、可管理、可凈化的,要“從戰略上藐視,從戰術上重視。”經過一年多的實踐,業內對非洲豬瘟有了一些“再認識”。仇華吉總結道,在無人為干預下其傳播效率較低;高度致死但死亡率并非100%(取決于病毒感染量、豬的健康度、環境等);難防難控,但可防可控;不易根除,但可以凈化。
對于非洲豬瘟防控的指導思想是,“高筑墻、養管防、剩者王”。在戰術層面,要有系統思維,實施綜合防控,包括生物安全、飼料營養、環境控制、飼養管理、免疫防控等。生物安全是對付非洲豬瘟的有力武器。通過切斷、阻隔、洗消、稀釋等策略,最大限度地不讓或少讓病毒接觸易感豬,可以很好地阻止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。
當前行業復產的需求異常迫切,但仇華吉提醒,在開展復產工作之前首先要進行復盤,找出發病原因,從發病前進出豬場的人員、豬只、車輛、物資、飼料等方面進行全面復盤并系統梳理,查找出最可能的“中招”原因。
然后需要對豬場硬件進行改造。仇華吉以大北農旗下某豬場的復產操作進行舉例說明。該豬場借鑒建設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理念,如臟凈分區、單向流動、互不交叉,設計了單向強制淋浴系統(淋浴間出口門強制關閉20分鐘才能打開,促使員工自覺執行洗澡操作),出豬臺AB門(打開一側門則另一側門自動關閉),將食堂外移并增設傳遞窗,進場入口增設隔離條凳,設立人員一級隔離點、物資中轉站、中轉料塔、洗消中心、淘汰豬中轉臺,以及將無害化處理站外移等。
人員培訓對于復養非常關鍵。仇華吉認為,要重建刻骨銘心的生物安全理念和文化。主要包括:
仇華吉總結豬場復養的十大環節,包括:大環境評估、復養前深刻反思與全面復盤、查漏補缺、全面洗消、洗消后評估、人員上崗前培訓、待引進豬只檢測、豬只轉運前準備、哨兵豬飼養(非必需)、按照完善后的生物安全流程和飼養管理制度全面恢復生產。
豬場復養的六大“雷區”包括:周圍存在巨大風險因素、豬場選址存在重大缺陷、不愿投入建設必要設施設備、決策者及主要執行者盲目樂觀、樣品采集和檢測不全面不到位、復養工作不系統不扎實抓不住重點。
他認為,復養成功的要素包括:思想準備、認知準備、硬件準備、組織準備和系統培訓。
對于復養后飼養管理,仇華吉建議,采取人性化、責權利相統一的績效管理模式;實行批次化、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;適量補充發酵飼料、優質魚粉、膳食纖維、抗應激產品;不用劣質、易霉變飼料(霉玉米、麩皮、陳化糧);減少或停止抗生素“保健”;盡量少接種疫苗(可保留豬瘟、口蹄疫、偽狂犬病疫苗);定期開展病原檢測和疫情監測;盡可能運用人工智能技術,減少人-豬接觸。
最后,仇華吉還介紹了一家在遼寧的“另類”陽光豬場。這個豬場設計了透亮、高敞的頂棚,可以讓豬生活在充足陽光和新鮮空氣下,其他設施卻比較簡單。人員進場不淋浴、不換衣、不換鞋;飼養過程不消毒、不加藥;采用優質飼料并在飲水中加益生菌“養腸道”;少打苗(僅注射豬瘟和口蹄疫疫苗);豬場還種植艾蒿、金銀花等中藥植物;技術員只負責通風和溫控。就是這樣的“簡陋”豬場,在周邊有疫情發生的情況下一直安全生產至今。
那么這個豬場真的沒有生物安全嗎?仇華吉認為,他們利用的是“純天然”消毒劑——陽光、干燥、通風、溫度和益生菌。生物安全很重要,但錯誤的、過度的、變態的消毒是無用甚至有害的。
“我認為他的豬過得很幸福:吃得好、住得爽、拉得順、睡得香、空氣新、少應激。”仇華吉說,“養豬其實就是養腸道,需要良好環境和充足營養。道法自然、大道至簡、大象無形!所以,養豬其實沒有那么復雜,而是我們人為把它搞復雜了。”他認為,現在需要重新認知非洲豬瘟,重新認識養豬,重新規劃養豬業,重新布局養豬場,重新梳理養豬方法和流程,包括對豬的態度。
會議現場
談及對非洲豬瘟的反思,仇華吉認為,我們過去做了很多錯誤的事情,沒有給豬群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,應該回歸本原。
非洲豬瘟帶來的“危”中也有“機”,是養豬業提檔升級、浴火重生的契機。
當前也是凈化疫病的良機?,F階段我國生豬數量減少,影響國計民生,但從長遠看,凈化成本最低。“現在我們注意生物安全了,豬瘟少了,偽狂犬病少了,藍耳病也少了,大家再努力努力,我想用不了5年時間,這些疫病就會被凈化。其實現在一些豬場做的精準剔除(拔牙)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豬場層面的非洲豬瘟凈化。豬場可以凈化,那么區域也可以凈化,一個省也可以凈化,最后整個國家也可以凈化。所以,現在說非洲豬瘟凈化不是夢!”仇華吉說道。